印光大师:仅念四字佛号是很不如法的

收到你亲笔写来的信,知道你成佛和救度众生的心愿宏深、广大,修行功夫朴实而绵密。 请只是一心念佛就好,不必祈求见印光,能否见到,只好随缘。能够详细阅读《文钞》,依照其中的开示实行,这就是见印光的心意,难道不比见面
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8-21

佛教中的那些第一 你真的知道吗?

有了第一次,才有第二次、第三次,乃至无数次;无量无限,就有无尽的希望。例如,佛教有了佛陀第一次说法,于是有今日无量的法宝,有正法住世。对于根源,不能忘本,因此,佛教徒对于佛教的许多第一不能不知。兹分印度、中国
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8-20

善巧利用因果四大规律改造生命

业果里边有四个原则。 第一个是, 业果是决定的 。你造了善业的话,你感的果是乐果;造了恶业的话,感的果绝对是苦果,不会错的。不会说我造了很多善业结果受苦了,造了好多的恶业反而受快乐了,这个是没有的。 世间上眼光短浅
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8-20

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?有生之年能读到它 就是幸运!

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,在想什么?需要什么? 我们该做什么,不该做什么? 怎样做才能给生命,以舒适、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? 人总是要死的,带着轻松、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,一定会走得更好。 我们每一个人,这一生都不可避免的面临死亡这个
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8-20

觉得自己心量有点小 佛法中有没有扩大心量的好办法?

信众:如果觉得自己心量狭小,没办法生起大悲心,应该如何扩大心量?在帮助人的过程中,有时因为工作压力而感觉疲厌,有不想帮助人的心态,这算不算退失菩提心,怎么对治?请法师开示。 法师:自己心量狭小也是正常的,凡夫众
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8-20

慈诚罗珠堪布:如何面对痛苦与幸福

很多佛教徒虽然懂得不少佛教理论,甚至还学过五部大论中观、因明、慧度等深奥的佛法精华论著,但因为修行的问题没有解决,所以无法处理好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,无法将学到的佛教理念落实、应用到生活当中,时常被生活中千奇百怪的难题弄
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8-20

不要害怕“无常” 它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好!

它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佛陀说: 三界六道的变化,像秋天的云一样变幻无常; 众生的生死,像舞台上的表演一样短暂; 众生的苦乐,像流水一样流转不息 佛陀拥有无量智慧,洞悉万物一切变化,而我们凡夫则只能看到事物比较粗大的变化,很难看到细
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8-20

见法即见佛!佛陀曾不止一次这样说

这几天,我一直在看一本南传的经典,名为《长老偈长老尼偈》,它记载的是佛陀时代的圣比丘及圣比丘尼弟子们是什么身世,及由什么因缘悟道成为阿罗汉的,并在证道后表达出内心的偈语。 看到佛世四众弟子的经历,心中也曾不止一次地生起过两个念头
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8-20

魔来了怎么办?佛陀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降服魔道

济群法师讲过这样一个开示:佛陀未成道前,魔王波旬派了十支军队前来阻挠佛陀证道。这十支军队分别是:一爱欲,二不乐,三饥渴,四渴爱,五昏眠,六怖畏,七怀疑,八恶毒、顽固,九利养、荣誉和名声,十称扬自己、贬低他人。佛陀并未因此而动摇
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8-20

法性本无生灭去来

若着相于外。而作法求真。或广立道场。说有无之过患。如是之人。累劫不得见性。但听依法修行。又莫百物不思。而于道性窒碍。若听说不修。令人反生邪念。但依法修行。无住相法施。汝等若悟。依此说。依此用。依此行。依此作。即不失本宗。若有人问汝义。问有将无对。问无
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