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与佛对话 你会更理解什么叫人生!
佛祖在菩提树下问一人:在世俗的眼中,你有钱、有势、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,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?此人答曰:正因为如此,我才不知道该如何取舍?佛祖笑笑说: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。某日,一游客就要因口渴而死,佛祖怜悯,置一湖于此人面前,但此人滴水未进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7-06

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原来都具有这些功德……
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即能入火不烧、入水不淹、恶鬼远离、刑器自毁、怨贼消退、除一切障、免一切难、满一切愿、成就一切福德,而且随类应现、处处化身、救苦救难、无求不应。 这是最平易近人,人人可修,时时可修,处处可修,效验也最彰着的一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7-06

师父的这句话竟让他当下开悟了!
唐代灵佑禅师,福州长溪人,十五岁出家,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,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。二十三岁时,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,不由感叹说:诸佛至论,虽则妙理渊深,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。于是,便另寻他途,由教入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7-06

不敢相信!高僧居然为一只蜈蚣讲佛法?
大约400年前,有一位叫莲池的高僧。有一回,他看见有个人拿着撺在竹条上的一串蜈蚣它们正在苦苦挣扎。莲池问,请您行行好,放了这些蜈蚣好吗? 做梦!它们是能做好药材的毒蜈蚣。我不会放了它们的。但是如果你付钱,我可以卖给你。 我同意。你要多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7-06

去寺院要注意哪些“轻重”
行的威仪最先入人眼目,超然的仪态亦可化导众生。行要杜绝杂乱不匀、轻佻放肆、拖沓散漫。轻步慢行不仅是修养,更是庄严。 说话要轻,言语轻柔是对他人的尊重,更是对道场的恭敬。要杜绝在殿堂内外高声喧哗、闲谈阔论、争吵谩骂。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7-05

一个叫花子的故事,让无数人看完开悟
从前有一个叫花子,每天出门乞讨,他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,于是他把乞讨粮食积攒起来。可是他积攒了好多年,他的粮仓还是只有一点米。 一天夜里,他悄悄地躲在角落,果然一只大老鼠半夜来偷吃他的粮食。他很气愤大喊道:富人家那么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7-05

原来出家人一天的生活竟是这样的!
佛教出家人一天的生活是紧张而繁忙的,不同的是普通人忙着讨生活,而出家人的生活则是忙着修行佛法。以下是汉传佛教禅宗出家人一天的生活情况。 早课 清晨两点,寺里的夜巡(相当于更夫)敲三下木板,把厨房的人们叫醒做饭。三点,再敲四下叫醒全寺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7-05

《心经》说色即是空 但色非情欲 空非放下!
佛教中谈论到色与空二个字比较多,特别是《心经》里面讲到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 那么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概念?这和我们现代在讲的色与空字又有什么区别,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问题。 色 色:广义之色,为物质存在之总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7-04

索达吉堪布答:普贤王如来、五方佛、释迦牟尼佛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?
普贤王如来、五方佛、释迦牟尼佛三者一味一体,并非别别他体,他们仅是观待不同有情而分别作的安立。 普贤王如来,乃心的实相本体,是法身佛。他并无报身、化身那样的刹土,是五方佛面前所显现的境界,并非凡夫六根识的所缘。冠以普贤王如来的名号,只是在我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6-30

佛弟子自修的几种方法
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?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,如同制造瓷盘瓦罐,皆需经过火焙日晒,时间愈久,则愈坚固。同样的,我们平时能够自行功课,或上香,或礼佛,或诵经,或阅藏,或静坐,不论忙闲,能够持之以恒,时间一久,定能改变气质,净化心灵,提升道
来源:大菩文化 2017-06-30